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二,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繁體版
網站支持IPv6
源城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源市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來源:本網
發布時間:2021-11-10 15:20:31
字號:
分享:

源府發〔2021〕14號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府直屬各單位:

  《河源市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業經源城區第八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源城區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9日


  河源市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2月6日源城區第八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發展原則

  第三節   發展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打造更高水平的發展新引擎

  第一節   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第二節   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第三節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第四節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第四章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第一節   推動產業平臺擴能增效

  第二節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

  第四節   提升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

  第五節   繁榮發展現代商貿流通產業

  第六節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七節   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五章   立足新發展格局,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第一節   加大有效投資力度

  第二節   全面促進消費提檔升級

  第三節   培育外貿發展新優勢

  第四節   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第五節   增強暢通“雙循環”功能

第六章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更高水平的“雙區”戰略腹地

  第一節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第二節   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第三節   加快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第四節   以軟硬聯通加速“融深”“融灣”

  第五節   加快形成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

  第六節   全面增強“融深”“融灣”創新體系實力

  第七節   深度融入“雙區”“大網絡”“大市場”

  第八節   推進與“雙區”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構建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

  第二節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第三節   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四節   打造城鄉一體化源城樣板

第八章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第一節   優先發展鄉村產業

  第二節   提升現代農業生產力水平

  第三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第四節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第九章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高地

  第一節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提升發展文化事業

  第三節   繁榮發展文化產業

  第四節   傳承發展優秀文化

第十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高質量發展新基礎

  第一節   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第十一章   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源城

  第一節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

  第二節   打造生態保護標桿

  第三節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第四節   構建綠色生態經濟體系

  第五節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打造更高水平的幸福源城

  第一節   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第二節   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節   著力發展教育體育事業

  第四節   全面推進健康源城建設

  第五節   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六節   推動婦女兒童青年退役軍人等事業發展

第十三章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源城

  第一節   加強和創新現代社會治理

  第二節   大力推進平安法治源城建設

  第三節   加快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第四節   統籌發展和安全

第十四章   實施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完善規劃體系

  第三節   強化項目支撐

  第四節   強化要素保障

  第五節   強化監督考評

  附件:源城區“十四五”規劃綱要重大項目匯總表


  本規劃綱要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河源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源城區委關于制定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源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要求,謀劃重大戰略,部署重大任務,并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是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職能的重要依據,是未來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全區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十三五”以來,我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和市委七屆歷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積極抓住“雙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堅持以“融灣”為綱,以“融深”為牽引,努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奮力在加快“示范區”“排頭兵”建設征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良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妥善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逆全球化思潮等嚴峻考驗,各項重大戰略任務扎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步,為“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實施“旺三強二高一”產業發展戰略,有力推動經濟加快發展。2020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3億元(小源城統計口徑),年均增長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168元,年均增長8.3%;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1.91億元,年均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37億元,年均增長6.2%;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69.63億元,年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18億元,年均增長5.8%。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實現零的突破,建成全市首家“全國一站式物流分撥平臺”。加快園區平臺打造,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2億元,擴園2.5平方公里,5G產業城、低碳產業園等專業平臺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加快發展都市農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成效顯著,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成功舉辦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累計新引進項目192個,合同投資總額達346億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建設。社會各界持續看好源城、投資源城,都市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提升。落實中心城區“1+6”空間規劃,全力配合市推動“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釣魚臺片區開發建設,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1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規模大幅增長,中心城區首位度不斷凸顯。大力實施“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打造精品示范街20條;“三舊”改造項目、鱷湖綜合整治工程扎實推進,城市斷頭路陸續打通,一批老舊小區、農貿市場和小公園、小廣場完成改造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不斷完善。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城市環境更加干凈、整潔、有序,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全面推進,東埔河等水體整治取得實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和省環保督察交辦案件全部辦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全面深化改革卓有成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區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和鎮街道體制改革順利完成。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推進營商環境改革,數字政府等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成效顯著;有序開展“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模式改革,取消和下放百余項行政審批事項,全流程行政審批辦理時間進一步縮短,全面實施“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個體戶登記實現“同區通辦”,政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醫改工作取得新進展,落實公立醫院藥品跨區域聯合集中采購及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全區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行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近20%。質量提升行動扎實開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管理執法體制和管理機制改革縱深推進,住房公積金全面完成“雙貫標”。

  “融深”“融灣”質效雙升。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加快推進,體制機制“軟聯通”有序推進,在機構改革中設置“融灣”中心,積極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則對接,著力打造與珠三角平均水平的營商環境;積極主動承接“雙區”產業轉移,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深入,“融深”“融灣”,開放步伐全面提速。

  鄉村振興成果豐碩。借力深圳市大鵬新區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2戶2340人全部高質量脫貧,5個省定貧困村高質量退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671元,是2015年的5.37倍,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超過100萬元,是2015年的27倍。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和“菜籃子”工程,雙頭雙創電子商務創業園、坪圍無花果、陂角土雞、上村枇杷、高圍五指毛桃等特色產業項目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基本完成,“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四好農村路”建設、“美麗庭院”創建成效明顯,鄉村治理得到加強,鄉風民風更加文明。全力打造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埔前五村連片開發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坪圍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高埔崗街道獲評“廣東旅游風情小鎮”,陂角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上村村獲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鄉村公園化、景區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充分發揮“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廣東技工”三項工程促進就業功能,全區實現新增就業累計約3萬人,失業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全面完成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改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新改擴建中小學校26間,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4676個,“5080”目標如期實現,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區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基層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順利完成,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高。成功創建“全國殘疾預防綜合試驗區”,殘疾預防走在全國前列。社會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保障水平有效提升。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建成全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一批槎城書吧,文化服務更接地氣。糧食儲備倉庫順利完工,初步建成集糧食儲備、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一體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平安法治建設成效顯著。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扎實推進,派出所警務機制改革全面鋪開,圓滿完成國家重大活動期間安保任務;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省禁毒重點關注地區”成功摘帽。做好信訪維穩工作,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群眾合理訴求得到及時解決。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區,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決策,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面落實“七五”普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不斷完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公共安全管理進一步強化,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成果得到鞏固。

  同時,國防動員、雙擁、退役軍人事務、人防、史志、統計、檔案、保密、統一戰線、僑務、老干、移民等工作均有新進步,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科協、文聯等群團組織均有新成績。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經濟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統籌開展,我國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進入新發展階段,“兩個大局”深度聯動構成“十四五”時期廣東發展環境的主基調,源城區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復雜而深刻的重大變化,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機遇和挑戰并存。

  一、面臨的機遇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源城實現產業升級提供重大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領域必將取得革命性突破,必將推動世界產生更大改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類發展更加注重綠色、低碳、健康、智能、品質和便利,這與我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基本一致,將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要素支撐。對于已經布局低碳產業園和5G產業園的源城區而言,將迎來轉型升級的“拐點”。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源城集聚更多外部資源發展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扭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暢通經濟循環。消費能力提升帶動消費升級,居民消費將加快從生存保障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這為源城全域旅游產業提供巨大市場機遇。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這對源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提出新的要求,蘊含著巨大的投資、創新和產業發展空間。

  ——綠色發展有助于源城在河源市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中做好示范引領。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綠色化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中央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均強調北部生態發展區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市委七屆十次全會提出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的新使命新任務,要求源城當好龍頭、做好帶頭。我區一直以來堅持生態優先,走綠色發展之路,引進建設了一批以現代大型旅游項目和高端電子信息項目為代表的綠色產業項目。中央和省進一步把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為我們提供了加快綠色發展的新機遇,有助于我區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有助于源城在河源市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中做好示范引領。

  ——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雙區驅動效應”使源城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將是“十四五”時期廣東創造新優勢、應對新挑戰、實現新發展的重大機遇、重要途徑和有效抓手。我區地處“雙區”輻射帶動第一圈層,是深圳對口幫扶區,具有長期產業共建的堅實基礎,完全有條件成為“雙區”現代產業延伸區,成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區,成為與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成為大灣區的生態廊道,成為大灣區優質生活功能區。“十四五”時期,是我區加快全域全面“融深”“融灣”的重要機遇期,在深度“融深”“融灣”中實現與“雙區”同頻共振,以“雙區”的高度和力度培植源城振興發展的厚度和速度,借助“雙區”建設利好疊加“乘數效應”和“雙區驅動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有利于源城在發揮“區”“核”雙質中率先崛起。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是省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對廣東提出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的戰略部署,是新時代廣東謀劃新的更大作為的路線圖。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對加快“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作出了詳細的部署和安排,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十二次全會進一步描繪了宏偉發展藍圖,將大力推進省級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對口幫扶協作、基礎設施投融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支持力度。源城區既有“區”的本質,又有“核”的特質的獨特優勢,這為我區加大有效投資、實現振興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有利于我區在省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中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源城注入重大發展動力。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互促共生、雙輪驅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順應城鎮化發展大勢、保持鄉村發展活力,實現融合互動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國家“三農”工作的重點將逐步由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市關于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鄉村振興和促進城鄉融合的政策措施,積極謀劃和實施相關項目,有助于加快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差距,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打造新發展階段源城新的重要增長極和戰略支撐點。

  二、面臨的挑戰

  ——灣區大城市虹吸效應對源城發展要素和資源帶來巨大壓力。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各項配套設施的不斷發展,交流合作、生產生活等日益便捷,穗港深等灣區核心城市的優勢不斷凸顯,對大灣區內外資源的虹吸效應顯著增強,我區將面臨新一輪資源外流的風險。目前源城的綜合吸引力相對較低,薪酬待遇競爭力較弱,產業園區還存在著配套不完善,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科研環境優勢不夠突出等情況,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挑戰較大,引進大項目、好項目比較困難,難以在短期內利用充足的資源來實現彎道超車、換道超車。

  ——縣域經濟格局再平衡過程給源城經濟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在新舊發展動能的轉換下,河源市積極推動轄內各區縣經濟發展格局再平衡再優化,城區經濟發展諸多要素、資源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約,比如土地指標調整壓縮、市級產業資源優先布局到其他區縣,這使得源城經濟發展受到巨大掣肘,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探索更多有效方式。

  ——以工業化初期發展階段的現實條件適應后工業化時代要求的挑戰極大。我區尚未完成傳統的工業化階段,產業實力不強,財政自給缺乏堅實基礎。而我國日益嚴厲的生態環保和自然資源管控要求,意味著此前許多地區適用的工業化道路,不再適合源城。源城需要在滿足如今諸多“限制條件”的前提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綠色化進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綠富雙贏、振興發展,其中面臨的困難多、挑戰大。

  ——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能力有待提升。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我區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引資引才的“金字招牌”。然而目前我區發展基礎薄弱,生態產業體系構建有待加強;整體產業層次偏低、工業規模小,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任務艱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處于起步階段;新興產業基礎差,主導產業帶動能力不足,生態產業不夠壯大,綠色優勢尚未有效發揮。在“十四五”時期更好發揮生態優勢,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等方面任重道遠、需要積極探索、加大投入、不懈努力。

  綜合研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區必須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加快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帶動消費升級,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在服務全國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中實現綠色崛起。

第二章  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堅持以生態為“本”、以現代為“魂”,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服務全市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和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加快打造全市綜合樞紐、核心引擎,更好在“示范區”“排頭兵”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奮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全市前列。

第二節  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區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落實頂層設計相結合,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決服從服務全國全省全市發展大局,堅持全區一盤棋,更好發揮各級各方面積極性,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  發展定位

  ——提升城市首位度。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旺三強二高一”產業發展戰略,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優勢,補齊短板,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借力“雙區驅動效應”,打造成為“雙區”現代產業延伸區,在與“雙區”產業的轉移承接和互補合作中提升源城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大幅提高城市集聚力和競爭力。

  ——打造全市核心引擎。發揮源城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的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在“融灣”上先行示范、深度融入,使源城成為承接大灣區功能疏解的承載地、對接大灣區的門戶窗口。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在產業鏈條、規則體系、發展平臺、經貿網絡等方面與大灣區深度對接聯通,力促打造深圳副中心城市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將源城打造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打造全市綜合樞紐。堅定“服務大局、共同發展”的思想,樹立市區“一盤棋”的思想,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資源要素向中心城區集中集聚,增強源城經濟社會方面在全市的中心功能,增強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使源城成為全市資源要素配置的樞紐中心。

第四節  發展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安排。展望2035年,源城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增強,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全市前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源城、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加彰顯。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文明素養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更加協調,建成文化強區、教育強區、人才強區、體育強區、健康源城和更高水平的平安源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優勢持續鞏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美麗源城基本建成。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優勢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源城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更加顯著提升。經濟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軌道,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內需潛力充分釋放,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供與需、內與外、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更加全面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制度型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

  ——社會更加文明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生態環境更加美麗。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優勢互補,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優勢持續鞏固,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綠色生態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更加顯著。平安源城、法治源城達到更高水平,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社會融合加速推進,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自然災害防御能力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

表1  河源市源城區“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表

序號

具體指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十四五”年均增速

〔累計〕

屬 性

一、經濟發展

1

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264.29

380

7.5%

預期性

2

全員勞動生產率

%

7.9

10.70

-

預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98.83

98.90

-

預期性

二、創新驅動

4

研發經費投入增長

%

-

-

20

預期性

5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32

2.67

1.51%

預期性

6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例

%

12.3

13.3

-

預期性

三、民生福祉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

7.7

(預計)

-

與經濟發展同步

預期性

8

城鎮調查失業率

%

2.56

3

-

預期性

9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05

11.67

〔0.62〕

約束性

10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1.67

1.77

〔0.1〕

預期性

11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

%

90

95

-

預期性

12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位數

0.51

5.5

〔4.99〕

預期性

13

人均預期壽命

77.8

79.5

〔1.7〕

預期性

四、綠色發展

14

單位GDP能耗降低

%

完成市下達目標

約束性

15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完成市下達目標

約束性

16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

%

98.9

完成市下達目標

約束性

17

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

%

100

100

-

約束性

18

森林覆蓋率

%

51.74

51.81

-

約束性

五、安全保障

19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萬噸

完成市下達目標

約束性

20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

億噸標準煤

完成市下達目標

約束性

  備注:自2020年起,GDP統計口徑改為中源城,但為了便于對比,“十三五”時期統一以小源城統計口徑核算,“十四五”時期以中源城統計口徑核算;中源城指小源城和市直,不含高新區和江東新區的城東街道辦事處。

第三章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打造更高水平的發展新引擎

  堅持創新在我區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高端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推動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區域協同創新,驅動源城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推動關鍵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等新興產業,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領域加強研發布局,搶占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構建協同創新體系。主動承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創新創業資源溢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研發平臺在源城設立分支機構,堅持大灣區優質企業與先進技術同步引進,力爭與大灣區在同一科技水平上發展。

  加快創新平臺引進和建設。實施大灣區科技平臺源城區共建計劃,推動創新平臺整合、優化升級和新型研發機構增量提質。重視基礎研究,落實基礎研究行動計劃,為科技創新提供扎實的基礎研究成果和能力支撐。

  完善孵化育成體系。爭取與大灣區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科技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建設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臺及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高校、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便利條件。引入“互聯網+”“文創+”“農旅+”“網紅直播”等新思維新理念,推動產業集群集聚。大力推動源城區在大灣區招商引資、產業推介的展示窗口和飛地孵化器的建設工作。

第二節 培育科技創新主體

  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持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計劃,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新增20家。加快引進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計劃。重點培育創新型龍頭企業,支持骨干高企創建廣東省高企百強企業。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激勵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促進發明創造增量提質。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區級知識產權保護扶持激勵配套政策。落實市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措施,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加強國家、省、市級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逐步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優先支持具備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高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

第三節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實施更開放的人才政策,落實省、市人才新政,加速突破制約人才優勢發揮的體制機制瓶頸,把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完善引進體制機制,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以“平臺+人才”“項目+人才”“雙薪雙聘”等方式,持續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源城區企事業單位優秀科技人才”等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注重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加快建立健全人才資源市場制度和適應源城發展實際需要的人才管理制度,解決人才資源在產業、區域等層面的錯配問題。完善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職務發明成果效益分享機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科技理論和科研誠信建設。

第四節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與企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加強科技政策與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有機銜接,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形成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和三角互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創新文化,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第四章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積極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切實推動全區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推動產業平臺擴能增效

  積極承接“雙區”產業延伸、企業轉移,加強產業協作互補、協同創新,推進園區提質增效,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工業增量,增強經濟支撐。

  加大平臺建設力度。加快推進擴園認定和擴園工程進度,全力抓好新增工業用地征拆工作,拓寬工業發展空間。大力推進工業園三期、低碳產業園、5G產業城等產業平臺建設。攜手深圳大鵬新區探索共建共贏的“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加快推進鵬城科技生態園和中歐科創園建設。

  強化招商引資引智。加強招商引資、選商選資,圍繞發展先進制造業,注重引進建設大項目、好項目和高科技企業,精準引進一批大灣區高端優質產業項目,不斷增大工業經濟總量、提高質量,力爭實現規上工業產值保持8%的增長。積極謀劃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高地,推進5G產業城規劃建設,加快引進科技龍頭企業落戶進駐,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切實抓好項目落地建設,力促簽約項目盡快動工、竣工、投產。

  推進園區提質增效。提升園區綠色化、循環化、生態化水平。堅持以產促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健全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完善配套設施“硬環境”和管理服務“軟環境”,推動產業項目集聚集約發展。提高園區效益,堅持畝產論英雄,開展園區閑置低效土地清理行動,提升園區集約節約發展水平。

  加大企業服務力度。支持鼓勵企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快技改步伐,推動企業達產達效、做大做強,力爭實現新增規上企業35家以上。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為企業發展提勁。加大對困難企業的幫扶力度,多措并舉協調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力促企業脫困。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推動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包容性。

專欄1 源城區“十四五”產業平臺建設項目

1.源城區低碳產業園建設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約979畝,項目建設內容為土地房屋征收、土石方平整、市政管線建設及道路建設等工程。“十四五”時期,新增建設用地979畝,拉動投資100億元、新增產值150億元、納稅5億元以上。

2.源城區工業園三期擴園(河背片區)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約1030畝,項目建設內容為土地房屋征收、土石方平整、雨水及污水工程建設、道路建設等工程。“十四五”時期,新增建設用地1030畝,拉動投資150億元、新增產值200億元、納稅8億元以上。

3.源城區5G產業城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約9023畝,項目建設內容為土地房屋征收、土石方平整、市政管線建設及道路建設等工程。“十四五”時期,新增建設用地9023畝,打造具有競爭力的5G產業鏈條,新增投資1000億元、產值2000億元、納稅60億元以上。

4.河源鵬城科技生態園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7.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9.2萬平方米,打造集研發、商住、五星級賓館、孵化器及高端廠房等于一體的綜合體。“十四五”時期,通過建設該項目,營造良好的硬件環境,為高附加值、輕資產項目落地打造一個發展平臺,新增產值50億元、稅收2億元,年租金收入3000萬元。

5.源城區工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項目。項目計劃建設1棟高層研發(辦公)大樓及1棟高層廠房,規劃用地面積6677.5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7571.17平方米。“十四五”時期,預計可實現銷售額度5億元、納稅500萬元。

6.源城區工業園智慧園區建設項目。運用現代電子信息手段,打造工業園區智慧管理云平臺,提升園區管理服務和能力水平,吸引高端產業落戶。“十四五”時期,預計實現總投資5000萬。

第二節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堅持工業立區不動搖,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強核工程、立柱工程、強鏈工程、優化布局工程、品質工程和培土工程),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快布局先進制造業,打造源城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切實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加快建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各區域、各領域、行業和產業的協調發展。堅持“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和“建鏈”相結合,培育發展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根植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建立完善高標準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基礎設施體系,深入推進質量強區建設,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增強源城產品的競爭力、影響力。以質量促效益,以品牌促發展,推動質量品牌建設。以打造源城質量為標桿,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實現源城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建立完善技術研發、專利布局和標準研制協同推進機制,持續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質量層次和品牌影響力。推動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質量創新能力,以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工業質量和發展水平。

專欄2  源城區“十四五”傳統產業升級工程

1.廣東理想紙業有限公司中歐科創城項目。總用地面積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5.3萬平方米,新建13棟廠房、3棟人才公寓、1棟綜合樓,主要生產科教用品、文化用品、益智教學教具等。

2.源城區創晶輝精密塑膠模具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模具、五金塑膠制品、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

3.河源市藍盛科技有限公司工業研發樓及廠房建設項目。標準廠房和宿舍樓、行政辦公樓和產業研發中心大樓。

4.廣東天麗高電器有限責任公司年配電設備10萬套建設項目。建4層標準廠房4棟、5層宿舍樓1棟和5層行政大樓1棟。

5.河源市伊羅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項目。生產電引線、家用電器配件及其設備、精密型腔膜、模具標準件、高端路由器、千兆比以上網絡交換機等產品。

第三節  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

  加快建立完善戰略性產業集群“五個一”工作體系(一張龍頭骨干和隱形冠軍企業清單、一份重點項目清單、一套創新體系、一個政策工具包、一家頂尖戰略咨詢支撐機構),大力發展納入省“雙十”產業集群布局的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現代輕工紡織產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和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四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具有源城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積極承接“雙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外溢資源,重點發展智能終端設備、第五代移動通信與網絡、數據儲存與應用等產業。

專欄3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1.廣東貝仕達克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控制器及智能產品生產項目。主要建設廠房、辦公樓、員工宿舍及附屬配套工程,年產智能產品2800萬個,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

2.河源市富為實業有限公司電子組裝產品生產項目。新建廠房、辦公樓、宿舍等,年產35萬臺藍牙耳機、56萬臺藍牙音響,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

3.廣東時進科技有限公司家具家電產品生產項目。新建10棟廠房、1棟辦公樓、3棟人才公寓,主要生產智能家具用品、家電產品、五金制品等,總用地面積5.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

4.廣東科達嘉電子產品研發生產中心。建設電子行業生產設備實驗室、分析實驗室、測試實驗室、研發中心,建設生產廠房、辦公樓、宿舍及配套設施,智能生產線建設。

5.安煥(河源)電子有限公司廠房建設項目。新建廠房、宿舍、辦公樓。

第四節  提升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業

  鞏固提升“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及巴伐利亞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成果,打造全域旅游“源城樣本”,力爭成為“雙區”休閑旅游業重要承載區。

  打造旅游業發展“三大片區”。優化整合旅游資源,打造以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水晶溫泉國際旅游度假區、保利·響水國際旅游度假區等為代表的高端旅游商務休閑區,以新豐江美食街、大同路美食街、新港路、萬綠湖大道和雅居樂餐吧文化飲食街等為代表的客家美食區,以太平古街、鱷湖公園、李燾故居和文博園等為代表的主題文化體驗區三大旅游片區。

  打造旅游精品路線推進原有景區景點改造升級,打造由南至北的城區西部旅游產業帶,發展鄉村民宿休閑游,打造旅游精品路線。提高行業服務品質,提升源城山水休閑、生態野趣、溫泉養生、客家風情、主題旅游等五大旅游品牌知名度,推動源城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努力形成適度錯位、相互聯接、有分有合的大旅游格局。

  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實施環境優化工程,升級改造現有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旅游廁所、停車場、環保設施、統一標識,將源城打造成為集休閑中心、娛樂中心、消費中心、商務中心和票務中心為一體的河源市旅游中心。建立集旅游信息基礎數據、智慧旅游管理體系和城區旅游營銷體系為一體的信息服務平臺,推進智慧景區、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形成系統化智慧旅游網絡。

  推動“旅游+”融合發展發展“旅游+城鎮化”“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林業”“旅游+水利”“旅游+科普”“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醫療”“旅游+體育”“旅游+交通”等新型業態。加強旅游資源遺產保護,加強旅游環境動態監測,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倡導旅游企業節能減排,強化行業安全責任意識。

  強化市場開發和管理。依托現有旅游景區景點資源,唱響“四季曲”,促旺源城旅游市場。加大宣傳力度,實施客源定向拓展計劃,推進新型營銷方式與傳統手段的融合創新,提升旅游聯合營銷水平。

  實施人才提質工程。創新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內容、方式和方法,積極開展旅游人才培養和人才開發工作。健全人才使用、激勵和流動機制,激發旅游隊伍的創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環,培養符合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推動“最美導游”等行業評比活動,增強涉旅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

專欄4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生態旅游建設項目

1.河源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旅游度假區項目。擬規劃建設以低層為主的居住類產品,酒店、配套商業街、文化創意類產品;建設配套幼兒園及相關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整體打造生態、自然、富有美學的人文景觀體系和社區生態環境。總用地面積約290畝,項目總投資15億元,預計2024年8月竣工。

2.河源客天下國際旅游度假區。擬建設客天下·客家文化中心、南區旅游項目、健康養老、景區配套升級以及客天下·二期旅游項目。

3.保利勤誠達(河源)響水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首期項目。規劃建設生態旅居產品,酒店、配套商業街,迎賓大道、道路等;規劃k12高級中學、24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功能;整體打造高端水平教育、度假療養、商業服務、生態休閑、高端社區為一體的示范居住及優質教育功能區。首期占地面積約1600畝,總建筑面積約155萬平方米。

4.保利響水森林公園(計劃分二期實施)。項目擬建設成一個集文化休閑、健身游樂、主題植被、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體育公園。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入口廣場、游客接待中心、公園客廳、主題植被、健身游樂設施、體育類場地設施、景觀水體、給排水和電氣等工程。項目規劃首期總用地面積5.75萬平方米(折合86畝)。

5.和福寨生態康養旅游開發項目。建設包含中醫藥文化體驗中心、中醫藥博物館、百草園、百年藥坊街、杏林廣場、七圣仙宮、會館、主題酒店、養生別墅及公寓、中草藥種植基地及配套設施等。

6.河源巴伐利亞三期康養項目。總用地1000畝,其中健康養生院約300畝,養老社區約700畝;建筑面積73.33萬平方米,其中健康養生院約22萬平方米,養老社區約51.33萬平方米。

7.康旅廣場一期。主要建設康養社區及康養中心,書院、運動醫學中心、健身中心、特色SPA(水療)、餐廳、生活超市等,用地面積5.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

8.國際康養生命谷項目。以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溫泉旅游度假區為依托,在其周邊建設高埔崗街道新陂社區老村莊內文創園和大水井3A景區,以健康養生、民宿、飲食、夜間經濟、戶外親子活動、創意創業等為內容。面積約12萬平方米。將高埔崗街道打造成康養勝地,即“國際康養生命谷”。

第五節  繁榮發展現代商貿流通產業

  接軌“雙區”商業和消費模式,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平臺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源城區現代商貿流通產業繁榮發展。

  繁榮發展商貿服務業。優化完善商圈和專業市場的規劃布局,提檔升級、規劃建設一批商圈商業街、美食街,加快推進商業購物中心、星級酒店、金融網點等現代服務業設施建設,打造城市時尚消費和品質消費集聚示范區。持續推進老城提質,打造老城新商圈,逐步做優現代商業業態。

  加快電子商務產業。提升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點面結合、分類指導、示范帶動,推進信息技術在現代服務業的應用。引導企業轉變傳統營銷概念,鼓勵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助推企業加快開拓國內外市場,引導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扶持發展一批網商企業,積極培育一批為電子商務服務的物流配送和中介服務企業。

  推動消費升級引導商貿行業打造專業市場,推廣連鎖經營,開展促銷活動,強化實體消費增長支撐,完善便民消費網絡,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商業服務網絡。發展小店經濟和夜間經濟,力爭成為全省首批全國小店經濟試點城市。

第六節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水平,加快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和競爭力。推動服務業發展規模持續壯大,優化服務業結構,力爭形成專業高效的生產性服務體系和優質全面的生活性服務體系。

  培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信息技術、工業設計、電子商務、咨詢調查、法律服務、現代物流等為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培育跨境電商、快遞物流、大數據、文化創意、康養休閑、科創和中介服務、網絡平臺直播、會展經濟、樓宇經濟等新興業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國內外金融機構來我區設立機構,引導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壯大,促進金融市場繁榮;加強銀企對接,完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制度,穩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繁榮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發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生活性服務業,以方便居民生活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快社區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進程,加快健康、養老、托幼、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發展,促進快遞市場健康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升級。加強城鄉體育設施建設,推進體育健身產業市場化發展。

專欄5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現代服務業工程項目

1.源城區花木企業總部基地項目。建設包含核心商務區、領軍企業辦公區、活力企業辦公區、科技研發區、生活配套區、濱水公園等功能區。項目首期建設用地300畝,計劃總投資30億元。

2.深圳阿曼迪亞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源城區)電子商務和商貿物流園。總用地面積1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電子商務和商貿物流園,計劃總投資10億元。

3.物流園項目。建設供應鏈金融中心、數據服務中心、行業解決方案中心、順豐智能分揀中心、順豐冷鏈中心和順豐智能云倉,為華南片區提供全方位的“互聯網+”創新供應鏈服務和“快遞+”智慧物流服務。待項目全面建成運營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5億元、年納稅55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800個以上。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規劃用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由順豐集團公司投資興建。

4.源城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打造2-1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加速器,培育孵化10-20家生產型企業,實現加速器內的企業年產值達到10000-20000萬元。

第七節  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加強供需雙向調節,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業。強化規劃引領、統籌協調、合理布局,推動產業布局、住宅建設、商業配套有機組合、良性發展。探索房地產與文體事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建立新開發樓盤由開發商負責配備公共文體空間和設施的規范。

  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房地產產品供應體系,適時調整商品房供應結構,繼續引導房企在做優存量、做大增量上下功夫,滿足不同階層消費者住房需求。同時,從旅游、養老、醫療、教育、體育、文化等方面尋求房地產業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形成多樣化產品的房產消費,提升企業的市場綜合競爭力。

第五章  立足新發展格局 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不斷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功能,打造融入“雙循環”的節點城市、重要通道,為現代化建設拓展新空間。

第一節  加大有效投資力度

  加大重大項目落地和儲備力度。加強溝通協調,強化督促調度,加快規劃選址、用地、環評、水土保持等方面前期工作,加大土地房屋征收、市政配套、水電接入、資金落實等環節推進力度,推動項目盡早開工建設。保障在建項目順利實施,對確有必要、關系國計民生的在建項目,統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合理融資需求,推動項目順利建成,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有效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聚焦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生態文明、綜合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和能源供應等六大領域,分近期、中期、長期三類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形成項目儲備和滾動接續機制。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加強政府財力資金保障。統籌調度區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保障政府投資項目建設資金。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籌資支持力度。加快政府專項債券申報和使用,形成實物工作量。做好新增政府專項債券的項目準備和爭取工作。加快啟動土地儲備項目。加強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全力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加快編制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科學安排國有建設用地供應。

  創新投融資領域改革。穩定市場主體投資預期,提高各類市場主體投資的積極性。提升投資領域要素配置的效能,建立發改+財政、國土、國資的“1+3”重大項目聯動機制,最大限度引導資金、土地等各類要素協同向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重大平臺等有效投資領域集聚。樹立“大城建”思維,建立健全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導機制,統籌推進投融資改革工作。

第二節  全面促進消費提檔升級

  引導傳統消費升級。進一步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支持舉辦大型車展促銷活動,優化汽車消費環境,推動我區汽車消費市場持續向好發展。加強公共充電樁、氫能源汽車加氫站、智慧零售終端等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源城公共交通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發展。鼓勵企業開展消費電子產品以舊換新,積極促進綠色節能家電、家具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帶動居民消費。完善節假日制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促進體育消費,打造集休閑娛樂、體育、商業的消費綜合體,支持引入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開拓體育健身休閑市場,培育新興體育產業發展。

  培育發展新型消費統籌推進商業、文化、旅游、農業等行業融合發展,深入培育消費增長新動能。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消費政策,大力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推動社區、批發市場、商圈、特色街等小店集聚區轉型升級,引導中小百貨大樓向鄰里型社區購物中心轉型。推動線下服務消費加速“觸網”,豐富線上消費服務供給,培育商圈內各類“網紅打卡”業態,培育出“人氣指數”過百萬的網紅門店、網紅景點、網紅人物。探索發展電商直播、夜經濟、沿江經濟、周末經濟、地攤經濟、馬路經濟,推動步行街、商圈特色化改造,打造地標性夜生活示范區。提高消費品質量,增加養老、托幼、教育、健康等領域優質供給,拓展“互聯網+生活服務”。

  大力促進鄉村消費。引導農業產業園、規模化種養基地拓展旅游功能,打造休閑觀光基地。引導大型商貿企業在鎮(街道)布點,打造鄉村消費集聚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引導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農產品主產區開展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推廣“兩品一標”認證,提高農產品電商化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產品品牌推介洽談活動。

第三節  培育外貿發展新優勢

  提升外貿國際競爭力。加快優化外貿商品結構,繼續鞏固和提升優勢產品競爭力,推動出口產品向優質優價轉變。鼓勵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推動我區制造業提升裝備水平和國際發展能力。鼓勵企業由以勞動密集型輸出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輸出轉變,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貿易,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

  培育發展外貿新業態。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支持本土民營外貿生產企業發展壯大。依托大數據平臺,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培育壯大數字貿易。有序推進市場采購、保稅加工、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加快形成“一般貿易+民營企業”為主、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外貿新格局。

  積極參與“路”建設。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和發達地區傳統市場,支持優勢特色產業、企業、產品“走出去”,建立海外營銷體系。持續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繼續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著力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逐步提高自貿伙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區對外貿易中的占比,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規模,重點開拓傳統市場中新的細分市場和中高端市場。

第四節  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完善運輸線路體系。暢通連接“雙區”以及周邊地區的“動脈血管”,積極配合惠河高速主線(惠州平南至河源埔前)和粵贛高速河源埔前至熱水段擴建工程建設。主動服務市區東環路改造及內環路北貫通工程一期建設,大力推動G355旅游景觀大道、汕湛高速藍田出口至河源市高新區連接線、白嶺頭香車公路升級改造、埔前街鎮至藍田公路改建等公路項目規劃建設,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水上交通互聯建設,配合市完善提升東江航運系統和發展江海聯運、鐵水聯運。

  加快建立物流體系。加快物流園建設,推進物流標準化,發展智能物流,引進和培育具有全省、全國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促進貨運樞紐與物流園的融合發展。推動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規劃建設大型冷鏈物流冷庫。加快建立應急物流體系。

第五節  增強暢通“雙循環”功能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以市場、產業、科技要素融灣為重點,著力國內大循環,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

  以市場要素融灣為重點,暢通市場循環。充分利用“融灣”“融深”機制優勢,大力推動與“雙區”市場無縫對接,借助大灣區河源商會、協會力量,把源城更多優質產品推向“雙區”大市場。準確把握國內外市場動向和需求特點,組織和鼓勵企業通過“廣交會”“進博會”等平臺搶抓訂單、拓展市場,打通融入大灣區、“買賣全球”的雙向貿易通道,形成與大灣區深度融合的經貿網絡。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大力支持餐飲、商場、家政等生活服務業穩步發展,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把內外市場充分聯通起來,把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

  以產業要素融灣為重點,暢通產業循環。緊密對接大灣區產業布局,形成與大灣區有機聯系、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打造“雙區”現代產業延伸區。大力推廣“‘雙區’總部研發設計+源城制造基地”等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積極對接大灣區龍頭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著力引進一批大灣區產業外溢轉移的超億元項目。主動對接全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零配件、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源城產業能級。

  以科技要素融灣為重點,暢通科技循環。主動接受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輻射帶動,謀劃實施大灣區科技平臺源城共建計劃,轉化“百名博士源城行”、科技與產業“融深”“融灣”活動成果,加快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區。謀劃實施大灣區科技人才引進和科技企業交流計劃,堅持大灣區優質企業與先進技術同步引進,力爭與大灣區在同一科技水平上發展。

第六章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構建更高水平的“雙區”戰略腹地

  把“雙區”建設作為新時代源城改革開放的重大平臺,利用“雙區”建設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輻射引領效應帶來的重大機遇,積極借勢借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打造成為“雙區”發展的戰略腹地。

第一節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為先導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打造與珠三角平均水平的營商環境。

  推進營商環境市場化。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優化審批服務。嚴格執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與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通過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4種方式,分類推進改革。營造更加便利的政務服務環境,對涉及的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梳理,形成“一件事”的工作標準。對納入“一件事”的政務服務事項實施一體化辦理,推行“一表申請”,實現系統集成、數據共享、業務協同。規范編制“一件事”辦事指南,實現“一件事一次告知、一次辦成”。

  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全面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清理制約“放管服”改革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優化制度環境。加強對中小投資者保護,探索開展區級行政執法機關與對民營企業法律幫扶工作,及時關注和解決民營企業法律需求,有效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探索建立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的決策咨詢機制,適時開展由行業協會商會等第三方機構主導、企業家代表參與的政策咨詢和評估活動。切實落實惠企政策,依法依規制定惠企政策,優化惠企政策歸口匯總機制,提高惠企政策清單更新頻次,讓企業及時了解、平等享受惠企政策。

  推進營商環境國際化。推進企業開辦“一表申請、一窗發放”。全面推廣運用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印章,在核準企業設立登記時發放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印章。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加快推進審批數據實時共享,實現統一審批流程,統一信息數據平臺,統一審批管理體系,統一監管方式。推進“多規合一”,規范建設項目用地生成服務工作,加快構建工程建設項目“一張藍圖”。推進“多審合一”,實行聯合審圖,提高施工圖審查效率。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精準服務重點企業,采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方式,針對性解決企業個性化需求。建立健全規范化、機制化政企溝通渠道,提升窗口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組織定期走訪、情況通報、聯誼交流。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常態化建言機制,引導鼓勵民營企業家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營造親商、穩商、重商的良好氛圍。

第二節  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資產的重組整合和結構優化,推進國有資本更多向基礎性、公共性、資源性、引領性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集中。支持運通、源聯和共創等區屬國有企業做活做強做優。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完善企業內外部監督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鼓勵區屬國有企業深度參與全區基礎設施、民生性公共服務建設。

  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鼓勵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鼓勵區屬國有企業在投資項目、項目公司層面,穩妥吸收民營經濟、外資經濟、集體經濟參與。探索集體經濟組織在項目開發中吸納村民資金或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新型合作經濟。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創新發展。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鼓勵非公資本設立或參股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創業投資機構,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民營經濟事業單位的改制重組。完善對中小微企業在創業、創新、融資、市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挖掘盤活存量土地資源,爭取建設用地資源向中心城區和重大項目傾斜。推動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健全與發展相適應的勞動力流動制度。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發展各類市場化交易平臺,完善要素交易規劃和服務體系。完善市場出清機制,促進要素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流動。加大“信易貸”模式推廣力度,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

第三節  加快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

  全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工作,推動“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向縱深發展,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信息數據互通共享,促進部門業務流程優化及工作協同,加快政務服務“一門、一窗、一網”辦理。整合電子政務基礎設施資源,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優化電子政務云平臺,大力開展數據治理工作;推動電子政務大數據應用,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數據歸集,建設社會治理大數據應用體系,全面深化政務資源互聯互通,穩步推進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加強統籌協調,把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和重大事項會商機制建立起來。

第四節  以軟硬聯通加速“融深”“融灣”

  加快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網絡,強化“融深”“融灣”體制機制保障,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服務和配合省、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與大灣區立體交通一體化體系,打造與大灣區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生活圈,實現與大灣區交通的多維對接、快速通達。持續推進體制機制“軟聯通”,堅持規則銜接與發展對接,以促進人員、信息、資本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為突破口,提升高度協同發展水平,強化對“雙區”資源配置的共享和承接能力。統籌用好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利好疊加效應,強化重大平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等領域合作,吸引大灣區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向源城集聚。

第五節  加快形成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

  緊密對接“雙區”產業布局,形成與“雙區”有機聯系、深度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打造成為“雙區”現代產業延伸區。立足源城區資源稟賦及區位優勢,積極用好政策引導市場機制和深圳大鵬對口幫扶機制,建好河源鵬城科技生態園,加快低碳產業園規劃建設,推動5G產業城建成省級5G產業園區。以對接“雙區”產業分工體系、資源配置體系為主渠道,對接“雙區”龍頭企業特別是“鏈主”企業,形成與“雙區”緊密銜接、互為支撐的產業分工合作關系。

第六節  全面增強“融深”“融灣”創新體系實力

  主動對接“雙區”創新體系,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輻射帶動,強化創新能力建設,著力打造“雙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深化與“雙區”協同創新,著力構建“‘雙區’總部研發設計+源城孵化及產業化”的產業鏈條,加快建設一批加速器、中試基地、產業化基地,促進“雙區”高科技成果在源城轉化和產業化。加強協同創新,引進“雙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到源城設立研發機構,推進建設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企業重點實驗室、省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雙區”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科技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建設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成果轉化平臺及面向“雙區”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高校、科研機構的先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便利條件。

第七節  深度融入“雙區”“大網絡”“大市場”

  對接“雙區”經貿“大網絡”和“大市場”,找準融入“雙區”建設的重要途徑,探索新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形成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系統支撐。深度對接“雙區”經貿網,充分發揮海外粵商會、“雙區”城市河源商會、協會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支持企業通過廣交會、高交會、進博會等平臺開拓市場,形成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經貿“大網絡”。積極對接“雙區”大市場,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和溯源制度,加快打造“雙區”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

第八節  推進與“雙區”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以構建與“雙區”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著力點,加快打造成為“雙區”優質生活圈功能承載區。強化與大灣區優質教育資源對接合作,推動與“雙區”各類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堅持“保健康、建龍頭、強基層、補短板”,強化與廣州、深圳三甲醫院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高端緊缺人才等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不斷提升我區醫療衛生服務現代化水平,實現衛生健康事業“彎道超車”。加強與“雙區”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應急處置的交流,推動重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拓展文化交流,積極與“雙區”城市開展非遺文創、文化保護等交流合作,共筑文化發展高地。主動引入“雙區”現代康養產業資源,規劃建設國際康養生命谷,打造粵北大健康產業高地。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推進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有序推進鄉村發展,構建城鄉協調聯動的融合發展格局,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打造河源城鄉一體化發展源城樣板。

第一節  構建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

  明確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著力構建城市發展新空間格局,增強綜合樞紐內連外接的便捷和放大效應。

  活化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系統推進老城區空間形態更新、功能業態更新、發展理念更新,強化老城區文化底蘊和歷史根基。深入挖掘人文歷史客家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進一步彰顯源城客家文化品牌。堅持既要破舊立新,又要注重文化傳承、實現文脈延續,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合,不斷提升城市內涵。堅持科學規劃、以人為本,加強停車設施、文化旅游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功能。積極探索現代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品位。突出抓好商業建點成面,加快規劃建設新商圈,以“百街千巷”綜合整治為抓手提升現有商業街、打造新的商業街,推動傳統服務業升級,促進新興服務業態涌現,實現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優化城市北部核心功能區。完善中心城區北部東埔街道、源西街道城市功能、結構、形態,建設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優化行政服務、現代金融、高端商務、創新創意功能,實現與東源縣城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加強產業協同,推進商貿、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引領推動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現代要素向中心城區集中集聚,打造全市最具吸引資源要素的洼地。培育布局均衡、結構合理的商圈體系,創造新的消費增量,發展新業態、新消費模式,引領全市時尚消費和品質消費,打造全市最具品質生活的新地標。發揮核心區的區位優勢,加強區域協同,推動與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綜合平臺的資源整合,建設農副產品網上交易平臺,暢旺市場流通,打造全市農副產品交易的集散地。

  建設城市南部產城融合示范區。推進中心城區南部埔前鎮、源南鎮、高埔崗街道和區工業園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積極對接“雙區”、融入市區,強化區域交通聯系,配合“三橋十路”等市政設施建設,加快打通“動脈血管”,完善與市產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平臺、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的通道,實現內優外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進旅游業提質發展,打造“雙區”現代產業延伸區和現代產業新城,建設“融深”“融灣”示范窗口。圍繞城市擴容、產業發展,全力配合市推動釣魚臺片區開發建設,突出抓好5G產業城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打造河源新“城市客廳”和都市經濟新引擎,建設都市經濟發展示范窗口。強化服務市區發展大局意識,實現在支持市高新區、釣魚臺片區建設發展中借力借勢加快自身發展。

  打造城市西部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推動中心城區西部源西街道、源南鎮、高埔崗街道、埔前鎮由北至南等康養旅游產業項目開發建設,形成西部片區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鞏固提升“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推進景區景點改造升級,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動旅游景觀大道及沿線的規劃開發建設,與西環路實現互聯互通,打造市區南北內外交通樞紐,把碎片化的旅游產業項目串珠成鏈、連塊成帶,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加快重大旅游項目建設,推進游客服務和集散中心建設,引進建設一批高端康養文旅綜合體;提升旅游服務管理水平,加快與“雙區”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有效對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大力開發精品旅游線路和特色產品,打造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充分利用的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第二節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堅持走綠色生態城市發展之路,突出城市提質擴容、改良更新。推動現代要素向源城集中集聚,加快提升源城區作為全市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力。

  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順應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需要,服務和推動一批重大城市功能類項目建設,增強城市承載力和吸引力,提高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謀劃實施老城沿江文化帶規劃建設,完善和提升一批市政設施。做好釣魚臺片區、源西片區等土地房屋征收工作,配合推進“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建設;推進“雙百”工程、“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工程、“廁所革命”工程、鱷湖綜合整治工程,完成“老城四寶”文化綠道建設,加快貫通中心街—西堤路、紅星東路等城市“斷頭路”,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推進海綿型城市建設,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推行TOD(公交導向型)發展,優化公共交通站點和線路設置,提高公交線密度和站點覆蓋率。

專欄6 源城區配合推進“三江六岸”建設重點任務

1.綜合經濟服務平臺。建設東江西路中小企業總部經濟帶,打造以中小企業為重點的綜合經濟服務平臺。完善道路交通網絡,加強與河源市各片區在城市功能、道路交通方面的銜接、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質量。

2.沿江文化提升帶。建設老城區沿江文化提升帶,逐步完善老城的文化配套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讓歷史文化融入生活,重塑河源豐厚文化底蘊的時空路徑,實現老城文化品質和生活環境的提升。

3.打造新地標。加快釣魚臺片區重點區塊開發建設,打造成河源全新的活力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文化休閑新地標,東江沿岸的生態宜居典范,打造生態宜居區、文化旅游區及商務辦公區,打造片區城市門戶的景觀形象。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科學有序推進老舊小區、“三舊”改造;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著力加快老城區更新改造,鞏固城市核心地位。逐步完善城市建成區地上地下管網系統,加快推進城市新區地下綜合管網建設。突出生態引領,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鞏固中央、省環保督察整改成效。

專欄7 源城區“十四五”老舊小區、“三舊”改造項目

1.公園西片區“三舊”改造工程項目。公園西片區“三舊”改造工程項目涉及土地房屋征收面積7.32萬平方米,改造范圍東至公園路、西至湖濱路、南至鳴鳳路、北至人民路,征收工作完成后將建成商業體中心。

2.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021-2023年)。由上城街道辦事處、新江街道辦事處、東埔街道辦事處、源西街道辦事處具體實施,共改造小區129個,主要改造內容為:升級改造綠化、增設燈具、小區內道路及排水排污改造;外墻翻新、管線規整、增設文體設施等。

第三節  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互聯網+城市服務”,推廣數字化、可視化、感知化、互聯化和智能化技術,促進信息化與城市化融合發展。提升城市交通系統,加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網,大力推進交通管理智能化,構建通暢的交通微循環系統。全面提升社會治安管理、社會矛盾化解、防災減災救災、城市污染、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等城市治理水平,有效預防和治理各類“城市病”。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加強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工作,強化市容環境衛生網格化、常態化、精細化管理,加大整治城市“六亂”力度,嚴厲打擊“三違四搶”。

第四節  打造城鄉一體化源城樣板

  加強與“雙區”合作共建,打破要素流動壁壘,推動“雙區”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流向源城、輻射全市,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

  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城鄉聯網、共建共享,進一步暢通城鄉融合發展“動脈”。進一步理順市、區城市管理體制,加快搭建智能停車、綜合執法、環衛管理等數據平臺,不斷提升城市智能化、便捷化管理水平。

  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完善城鄉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配置,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加快城市資本、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提高農村的吸引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興辦各類事業。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科學合理布局建設一批新型農村社區。

  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廁所革命”全覆蓋,推進公共文化廣場等工程建設。

第八章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強化“1+6+N”,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增強經濟內生發展動能,支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第一節  優先發展鄉村產業

  發揮源城區位優勢,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提高農業及相關產業產品附加值,著力建立品牌、打造精品,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加快發展都市農業。以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升農業的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功能。大力發展現代綠色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等都市農業。打造具有源城特色的都市農業,打造一批百萬元、千萬元村集體。

  打造精品農業。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實施品牌戰略,發展精品農業。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牽引,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發揮春沐源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精品農業。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蔬菜、花木、水果、茶葉等高效農業。著力建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壯大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動力,推動土地高效流轉、集中集聚,引進現代高效農業大公司、大項目,發展集約型農業,促進農業升級、農民增收。

  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積極推廣應用生態農業技術,堅持以科技提升農產品品質,健全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管理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注重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以港澳高標準促進食材質量提升,“雙區”建設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加快建立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完善溯源制度。充分發揮“互聯網+電商”作用,加強“雙創”電子商務創業園和鄉村電商服務站建設,暢旺農產品市場流通。

  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公園化、景區化。積極發展家庭農場,發展周末經濟、假日經濟,培育農家樂、精品民宿等多元化鄉村旅游業態,塑造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把源城鄉村打造成大灣區市民周末和假日休閑旅游向往的地方。結合紅色旅游開發推進上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加快鄉村旅游開發,做大坪圍村的無花果產業。著力發展壯大高埔崗特色民宿業,推動源南鎮、東埔街道、源西街道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發揮區位優勢,主動適應城市化發展,大力發展商業、物流業、餐飲、住宿、租賃、文化娛樂等都市服務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專欄8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鄉村產業建設項目

1.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農業觀光建設項目。建設內容為觀光農業示范區、景觀花海、果蔬無土種植溫室大棚、蔬菜加工廠、農業科技中心等市政農業配套設施。項目占地約1400畝,建設起止年限2016-2024年,計劃總投資15億元,其中“十四五”期間投資5億元。

2.農批市場項目。擬在埔前鎮選址建設一個大型農產品貿易批發市場,項目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設計多功能攤位500個,大型購物中心,停車場,排水排污、綠化等配套設施。

3.河源萬綠湖食品有限公司。計劃新開工建設兩棟四層廠房,總投資5億元,計劃建設周期:2020年至2023年。

第二節  提升現代農業生產力水平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地力提升和高效節水灌溉。加強對涉農資金的統籌整合,加快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切實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推廣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示范作用,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提高生產經營組織管理效率和效益。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積極發展“公司+養殖小區”模式。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民合作社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帶動成員開展連片種植、規模飼養,培育農業品牌。鼓勵農民合作社加強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技術指導、市場營銷等關鍵環節能力建設。指導農民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服務領域。探索創建區域性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有序組建一批帶動能力突出、示范效應明顯的家庭農場協會或聯盟。

  第三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加強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發展,推動農村面貌全面提升。把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快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加快完善鄉村供水、供電、道路、信息網絡、農田水利、冷鏈物流、倉儲保鮮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民建房質量。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推進實現村級益農信息社全覆蓋,打造“源城農業一張圖”。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高鎮(街道)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綜合服務能力。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農村防災減災體系。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加大農村污水治理、村莊道路建設、農村供水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全域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農村公路通暢安全水平,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區。全域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以“三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專項行動。創建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進一步提升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和省定貧困村創建水平,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及鄉村治理水平。增強農村文化生機活力。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道德新風,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完善“三個重心下移”,協同推進“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專欄9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部分)鄉村建設項目

1.智慧鄉村建設項目。把埔前鎮大塘村、羅塘村、楊子坑村、新陂村打造成5G+智慧鄉村,以5G產業建設為依托,讓智慧理念融入村莊,展示以“5G智慧鄉村”為特征的美麗鄉村。發展生態農業,把村莊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游和美麗鄉村游的場所,塑造一個生態性、文化性、民俗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區。

2.智慧紅色革命村建設項目。擬把埔前鎮泥金村打造成智慧紅色革命村,發展5G+AR\VR、智能環保、智慧農業,建設平安鄉村,彰顯革命紅色鄉村特色。計劃總投資1.5億元。

3.推進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工程。項目包含埔前鎮坪圍村、陂角村、中田村、泥金村、河背村、上村村、埔前村、蓮塘嶺村、雙頭村、高圍村以及高埔村等村居立面改造、環境整治工程、路面硬底化、排水、排污、綠化、亮化、公共文體活動場所改造。

4.源南鎮雙下古村落修繕活化示范區項目。升級現有街巷,新建排水排污管道及污水處理設施、鋪設瀝青路面;新建游客服務中心、文化學習基地、文化展示區;突出當地文化對部分古村歷史建筑進行外立面修繕和加固、對部分老舊建筑進行外立面升級改造;新建若干收費停車場、特色商業步行街、民宿等;新建農村標準化公廁,垃圾中轉站;新建綠化帶、劃定交通標線、新增LED路燈、“三線”整治,統一交通指引和文化標識等。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

第四節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提升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質量,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發展集體資源型、集體生產經營型、集體服務型、集體資產收益型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積極推進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完成省市下達農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等閑置建設用地年度拆舊任務。積極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

  持續推進農村土地改革。全面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全面推動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加強宅基地管理。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借鑒脫貧攻堅形成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優化整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機構職能,確保領導體制從脫貧攻堅順利過渡到鄉村振興。總結梳理脫貧攻堅中成熟的實踐經驗,實行政策分類處置,促使其向常規性、普惠性、長期性政策轉變。建立返貧預警機制,對脫貧人口、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實施跟蹤和動態監測,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激發主體和要素活力。

第九章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高地

  通過實施精品帶動戰略、人才興文戰略、公共文化推進戰略、產業突破戰略、文化創新戰略,努力把源城建設成為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先進文化區。

第一節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深化公民道德建設,統籌推進文明創建工程,著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融合。

  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面推進7個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72個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建立完善“區、鎮(街道)、村(居)”三級文明實踐平臺和組織體系、活動平臺和運行機制,不斷發展壯大“1+8+8+N”志愿服務隊伍,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在陣地建設、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實踐活動上,努力打造源城模式。

  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開展新一輪(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行動(2021-2023年)。實施理想信念建設工程、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公共秩序提升工程、公共服務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推進基礎設施、市政設施、交通設施、文化設施、便民設施“五項提質”,抓好住宅小區、背街小巷、主次干道、集貿市場和商業街區“五個試點”,聚力亂停亂放、亂穿馬路、亂擺亂賣、亂堆亂放、亂貼亂畫“五個轉變”,努力實現“凈、亮、綠、暢、美”工作目標,力爭每年年度考核進入全國排名前列,2023年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文明公廁五大創建行動。實施核心價值培育提升行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融入地方文化、融入城市景觀、融入市民欣賞習慣。實施文明素養提升行動,開展“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養犬、文明經營、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節儉養德、公筷公勺”等十大文明好習慣養成行動,著力培養市民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行動,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各項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志愿服務提升行動,進一步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實施鄉村文明提升行動,深化移風易俗行動,堅持正面引導、突出建設養成、強化群眾自覺,不斷加強民風家風鄉風建設。

二節  提升發展文化事業

  持續推進我區各級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繁榮文藝創作,創新文化產品供給。

  持續完善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鞏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成果、完善后續工作為抓手,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強公共圖書館建設。建設區博物館、老年大學和“槎城書吧”。傳承紅色血脈,推進埔前鎮紅色教育基地建設。

  大力發展群眾文化鞏固提升文化陣地建設成果,強化干部培訓,提高基層文化工作隊伍素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組織開展老年人和少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鼓勵群眾文藝創作,支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參賽參展。加大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輔導工作力度。挖掘、提高、發展有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

  繁榮文藝創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堅持“立足山區,面向基層,面向旅游市場”的原則,推動創作出更多極具濃郁客家風情、群眾喜聞樂見而又雅俗共賞的文化精品。整合本地客家山歌、民間舞蹈等民間藝術資源,結合新形勢發展的要求,組織創作排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具有濃郁河源客家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舞劇。辦好文學、美術、書法、音樂、舞蹈等藝術培訓班,抓好戲劇、文學、曲藝等藝術創作評選活動。

第三節  繁榮發展文化產業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源城在全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建設中走在前列。

  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態。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態。培育發展文藝高新技術企業。促進文化產業集聚,健全完善文化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大力發展數字、文化創意、動漫游戲、演藝娛樂、文化會展、廣播影視和文化衍生品制造等文化產業,把源城打造成為全市高端商業休閑文化核心區承載地。

  加快文旅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激發消費新熱點,建設好運營好文化創意園,打造成為全市文化創意園區的標桿。積極參加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全方位展示源城優秀文化形象。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講好源城故事,傳播源城聲音。

  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積極實施“文化+”戰略,加強與“雙區”文化創意等產業合作,大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著力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培育文化領軍企業,做強做大市場主體。對接人文灣區紐帶工程,挖掘和開發源城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恐龍文化、綠色文化資源,進一步推進“老城四寶”開發,打造更多優良文化平臺,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立足源城比較優勢,支持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培訓業繁榮發展。

第四節  傳承發展優秀文化

  加大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挖掘、保護、整理和開發利用力度,守住源城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把源城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加大文物保護利用力度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利用與管理。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鳴鳳亭、上城草行丘屋進行重點維修保護,加強文物資源整合力度,對維修好的古建筑積極創造條件,作為文物旅游景點對社會開放。認真做好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匯編的編撰工作。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運維管理,完善相關保護政策和措施。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充分挖掘本地客家山歌、民間舞蹈等傳統藝術潛力,妥善管理有杰出成就的老藝人、著名演員的藝術成果。

第十章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夯實高質量發展新基礎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能源、水利等設施,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不斷優化基礎設施網絡,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第一節  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府前路貫通、西堤路至長塘路貫通、河中西路貫通工程建設,配合市構建中心城區“六縱十三橫”的城市道路骨架網。加強中心城區各重大功能片區之間,中心城區與各縣城以及產業園區、中心鎮、重要交通樞紐點、旅游景點等功能板塊的快速連通通道建設。加強綜合管廊建設,推進老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中山大道南至長塘路路段打造地下綜合管廊,加強道路、排水、照明、交通等多項內容綜合建設。完善其他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展館、博物館、區委黨校新建業務用房及配套附屬設施等項目建設,加快源南鎮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竹園城市地下停車場建設。

  第二節  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防洪安全工程建設,完善安全的防洪體系,加快源城老城防洪堤工程(阿婆廟至風光段)建設。實施第二水源工程建設,加快源城區11宗水庫加固及達標工程建設。加快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等規劃與建設。推進埔前片區、源南片區、源西片區中小河流治理。推進萬里碧道建設工程,全面提升沿線水文化、水安全、水景觀。實施七礤水庫水源地保護、水質監測工程。

第三節  完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完善城鄉電網骨干主網架,加快完善中低壓配電網,全力做好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并網服務。對中心城區配電網進行升級改造,推進配電網目標網架、配電自動化和配網通信建設;改造10kV線路90回,新出10kV線路約30回,新增電纜約130km,新增自動化布開關柜約230個,新增光纖通信約150km,新建電纜管溝約25km。推動實現配電網“三遙”功能、配電網故障自動隔離、故障自愈,提升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

第四節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全光網絡建設。構建高速骨干光纖網絡,優化源城互聯網骨干網間的互聯架構,提高網間互聯帶寬和互聯質量,2025年底,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不低于26T,網間互聯帶寬達雙向不低于800G。實施千兆光網城市建設。全面推進新建住宅小區和商業樓宇落實國家光纖到戶標準,深度優化樓宇內移動信號覆蓋,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共享小區。推進鐵塔基站、路燈、監控、交通指示等各類桿塔資源及電力鐵塔資源的雙向開放共享,推動具有“一桿多用”功能的城市智慧燈桿建設和改造。新建片區超前規劃建設通信管道,既有住宅小區和商用樓宇分片區、分批次開展光纖到戶改造,落實共建共享要求,確保平等接入和用戶自由選擇權。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打造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工業互聯網發展。

  實施百兆光纖進農村行動。加強農村通信線路、基站設施治理,落實農村桿線規整,重點村居、交通線路周邊通信環境全面改善,新設通信設施先進、綠色、共享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重點降低農村用戶寬帶接入資費,提升農村地區寬帶用戶普及率。通過推進農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設,為農村黨建、安全、教育、防災等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促進農村信息消費水平升級。

  提升5G移動通信能力。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按照從中心城區到各鎮(街道)、主要部門到全行業的次序,推動5G基礎基站及相應配套設施有序建設,推動新建建筑物與基站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加強基站用電保障,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源城5G基站全域覆蓋。加快建設5G產品技術驗證、質量檢測、入網檢測等公共平臺。支持5G企業建設面向智能制造、自動駕駛、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等場景驗證平臺。支持企業開展5G技術創新。支持在5G科技成果轉化、5G重點關鍵技術攻關方面給予補助。支持建設5G創業載體,鼓勵5G高端人才創業,對5G通信相關領域中符合相關條件的高端人才、頂尖創新創業團隊給予資助。鼓勵加強交流合作,支持舉辦5G相關活動、賽事和項目路演等活動。

  完善融合基礎設施。完善技術融合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數據分析等技術融合的統一技術平臺,統籌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在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應急管理、民生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全要素、智能化的社會治理聯動機制。完善數據融合基礎設施,充分應用5G、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建設水、電、能源、交通、安防等智能化基礎設施,實現對城市治理各項事項的現代化、智能化管理。

第十一章  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源城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筑牢大灣區綠色生態屏障。

第一節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

  嚴守生態紅線。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嚴格限制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開發與建設,將生態紅線保護納入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工作。按照保護需要和開發利用現狀,將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到地塊,形成生態保護紅線“一張圖”。統籌布局和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

  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以重要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為主體、水系與廊道為紐帶、重點生態公園為節點的生態空間網絡,保育生態片區,建設多級生態廊道,提升生態節點。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大力實施還綠于民工程,加強公園綠地系統和城市綠道建設,加快源城區萬里碧道建設,加強口袋公園建設,進一步提升主要道路和城市重要交通節點景觀品質。實施新一輪綠化源城大行動,保護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安全。優化整合自然保護地,構建生態功能區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外來物種管控。

第二節  打造生態保護標桿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開展“護藍”行動,實施大氣治污工程,強化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治力度,嚴格監管高污染機動車,完善環保、交通、交警三方聯動執法機制,嚴格執行淘汰與退出市場制度。提高揚塵源精細化防治水平,加強施工場所揚塵防治。嚴禁露天焚燒園林廢物、樹木、鋸末、稻殼、蔗渣等生物質燃料以及廢舊物、垃圾等。

  強化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飲用水安全,加強重點飲用水源保護區工業點源及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綜合整治。建立河道管理動態監控機制,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加快推進東埔河、三王壩河、金竹瀝等水質較差水體的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促使河流水質明顯好轉。加快推進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區上游水源涵養林建設。嚴格入江(河、湖)排污管理,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開展污染河涌綜合治理,加快源城區大簡河水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全面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加強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及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源城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老城區污水管網整治等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東埔河六期污水處理綜合整治項目。

  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加強土壤污染源監管,控制農業污染,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科學施用農藥,推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現代植保機械。以紡織、醫藥制造行業在產企業用地及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公用設施用地為重點,開展重點行業在產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進一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提高監測頻率,提升監管水平。

  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加快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規劃布局建設全域建筑渣土、污泥集中處理場,加快循環經濟生態園開工建設,配套完善一批鎮(街道)級垃圾轉運站,完善日常保潔和垃圾收集處理機制。鼓勵采用“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增強可回收物投放、交售的便捷性。以點帶面、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健全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處運體系。

第三節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推動單位GDP能耗完成市下達的任務。制定實施能源消費和能源能耗強度“雙控”計劃,多措并舉加強節能管理和重點領域節能。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把項目能耗準入關,嚴控高耗能產業新增項目,堅決執行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廣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進一步加強電力等重點行業余熱利用、能源系統優化等領域的節能技術改造和先進技術應用。

  加強節約型社會建設。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建設,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大力實施節水行動,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開展地表水綜合治理,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控制土地開發強度與規模。加強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加快閑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加大老舊小區、“三舊”改造實施力度,推進低效產業用地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進各領域節材,推廣應用可再生材料。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健全行業管理辦法,持續引導餐飲行業和企業開展“光盤”行動。

第四節  構建綠色生態經濟體系

  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綠色清潔生產,建立促進清潔生產的激勵機制,降低資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強度。爭取創建省綠色升級示范工業園區,打造一批省(市)級清潔生產企業。支持產業園開展循環化改造。加快出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培育相關政策,在電力、建材、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鼓勵條件較好的企業按照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綠色制造模式創建綠色工廠。大力推動園區、工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園區內企業建設綠色供應鏈,實現園區整體綠色發展。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大力推廣綠色出行,積極布點城鄉綠道,支持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范發展。鼓勵綠色低碳消費行為,倡導使用節能環保文具、再生紙等辦公用品以及節能低碳家電、節水器具和高效照明產品,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生產使用。普及綠色低碳消費觀念,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健全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構建循環型旅游服務體系,推進旅游業開發、管理、消費等各環節綠色化。

第五節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健全地方生態環境法治體系,強化聯合執法機制,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快完善地方生態環境管理委員會制度。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健全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提升。

  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建立完善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體系,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強化自然資源整體保護,促進自然資源資產集約開發利用,推動自然生態空間系統修復和合理補償。

  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結果應用、市場交易等機制,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和發展優勢,為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提供高質量的生態產品,努力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產品供給的主產地。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加快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培育生態環境治理市場,深化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開發等融合發展。完善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推動與東源、紫金等相鄰縣健全在環境監管、監測、執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等方面的聯動機制,加強東江、新豐江等跨界河流污染監控預警機制建設。探索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新路,強化與大灣區有關城市生態保護的聯防聯治。積極搭建生態環境交流合作機制和平臺,協調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問題。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打造更高水平的幸福源城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力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設更高水平的幸福源城。

第一節  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

  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圍繞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積極招收社會青年、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就讀職校技校或接受職業培訓,以技能培訓提升為抓手,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全面提升就業創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城鄉居民提供便捷、高效、規范、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

  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推動重點群體穩定就業,做好高校畢業生及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利用線上線下舉辦專場招聘會,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平臺,發揮就業見習基地、孵化基地作用,引導畢業生就業見習、創業,落實相關補助。積極開發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就業安置基地以及兜底公益性崗位,幫扶殘疾人、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及時排查摸清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意愿、就業需求等情況,精準推送相關就業信息,推進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

第二節  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最低工資標準調節機制,健全企業職工工資協商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加強對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收入評價標準,促進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積極構建勞資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和諧勞動關系建設。加強勞動關系形勢分析,建立勞動關系風險監測預警制度,進一步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全面推進實施勞動合同制度,規范勞動用工管理,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的指導和服務,促進企業穩妥處理職工勞動關系。強化勞資糾紛依法治理,全面推行依法分類處理群眾訴求,積極化解勞資用工矛盾隱患。支持培育和發揮專業調解組織作用,推動調解工作社會化發展,推進仲裁辦案方式改革,提升處理勞動爭議糾紛效能,提高仲裁終局裁決比例。

第三節  著力發展教育體育事業

  推動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鞏固提升“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區”成果,扎實推進“廣東省教育強區”復評。積極創建國家責任區督學掛牌督導創新區及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解讀及應用示范區。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推進“振興初中行動計劃”,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學前教育深化改革,更好實現幼有所育。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積極實施依法治教工作,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子,扎實開展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切實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工作。深入開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實現學校(含教學點)互聯網全接入、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配備全覆蓋,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扎實提升數字教育資源,加快網絡學習空間普及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認真做好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增加城區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注重提高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教育水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產業。加強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與管理,統籌規劃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場地設施。強化體育場地設施合理維護,提高健身場地覆蓋面和使用率。著力謀劃推進源城區足球公園、源城區體育館等項目建設,在中山公園運動場新建標準足球場、田徑場、籃球場,破解大型專業場地空白難題。打造特色賽事品牌,助力體育產業做大做強。遵循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模式,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旅游資源,引進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大型賽事,打造具有源城特色的賽事品牌,帶動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雙重發展。

專欄10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文化體育建設項目

1.埔前鎮公共文化體育中心。埔前鎮體育中心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新建用于老人廣場舞活動的廣場,增設小型圖書館、文化設施,以及運動器材與場所。

2.埔前鎮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展館布展建設天花、地面、墻體工程;展柜展架展托工程;展覽展示工程,多媒體設備以及電氣安裝工程,室外燈光、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

3.源城區“四館兩中心”。主要建設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和新時代文明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計劃總投資4.8億元。

4.源城博物館項目。計劃投資5000萬元,對源城博物館進行改造。

5.城市展館建設項目。計劃投資8000萬元,新開工建設城市展館。

第四節 全面推進健康源城建設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加快衛生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實施健康源城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創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市級示范點,加快推進重大衛生項目的實施和建設,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和計生服務體系;加快補足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探索發展城鄉“家庭簽約式服務”“醫養結合”“社會辦醫”和“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醫療服務多樣性。加強村居基層醫療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醫療資源擴容提質和區域均衡布局。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加強與大灣區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推進區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加強職業病防治、傳染病防治等工作。堅持中西醫并重,加快推動中醫藥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探索提供非營利性的嬰幼兒照護服務。

專欄11 源城區“十四五”期間(部分)醫療衛生建設項目

1.源城區第二人民醫院新建項目。按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規劃建設,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3萬平方米,規劃床位250張。

2.源城區中醫院新建項目。按照二級甲等專科中醫院標準規劃建設,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規劃床位250張。

3.源城區公立醫養結合機構。按照醫養結合設置標準規劃建設,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設置300張床位。

4.源城區精神衛生防治所遷建項目。按照二級甲等精神專科醫院標準規劃建設,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設置200張床位。

5.源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建項目。按照國家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規劃建設,規劃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900平方米。

6.源城區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二期項目。在區婦幼保健院計生服務中心內投資二期項目,總建筑面積9285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新建1棟6層醫技樓和1棟7層保健樓,改造1棟框架結構7層門診大樓,并購置醫療設備。

7.源城區公立東埔街道第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項目。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按照國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規劃建設,總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

8.源城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建設項目。新建1棟5層的規范化發熱門診(感染樓),占地面積828平方米,建筑面積4140平方米。一樓、二樓設置為發熱門診,三至五樓主要設置感染性病房。遷建1棟3層的高壓氧樓,占地面積144平方米,建筑面積432平方米。項目用地面積97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572平方米,新增床位60張。

第五節  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與大灣區在民生事業領域深度合作,著力承載康養居住、公共服務等重要功能。

  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面落實低保、特困人員保障措施,按要求提高保障標準,及時足額發放保障資金。同時不斷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及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標準,加強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深入實施參保計劃,做好關鍵時點、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加強精神病患者看護收治。持續加強和改進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加強兒童福利機構內部管理,規范服務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和專業服務水平,發揮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樞紐作用,在政策宣傳、業務培訓、監護監督、心理關愛和法律援助等方面增強力度,統籌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水平。

  加強社會保障能力建設。繼續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扎實做好社會救助對象的核查及審批,提升救助保障的針對性和精準度,全方位保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制定臨時救助實施細則,進一步創新、精準開展臨時救助。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政策體系改革,堅決落實上級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規范的醫療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優化醫療保障公共管理服務,推進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加強經辦能力建設,持續推進醫保治理創新。

  健全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統籌協作機制。大力推動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監督管理,提升服務質量。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養老服務機構供給能力。進一步完善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增長機制,確保補助標準和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與相關社會福利標準相銜接。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稅收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符合條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堅持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優化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建立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可持續、能循環、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同時可以通過老城房屋有機更新、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老舊樓房加裝電梯、閑置物業改建宿舍等措施,多方式、多渠道解決群眾住房問題。

第六節  推動婦女兒童青年退役軍人等事業發展

  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堅持兒童優先原則,保障婦女兒童、青年、退役軍人等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青年成長環境,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統籌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促進婦女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推動反家暴工作,完善“三留”人員關愛服務。引領示范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實現醫院、商場、公園等重點公共場所母嬰室全覆蓋。優化婦女就業創業服務,加大力度保障婦女平等參與經濟和決策管理的權利。

  堅持兒童優先發展。充分考慮“全面兩孩”實施后的需求增長,在公共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深入貫徹落實兒童優先原則,優先保障兒童健康服務和兒童福利,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完善公共交通兒童座椅、公共廁所兒童坑位和洗手池等公共設施建設,鼓勵在社區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安全的游戲和活動場所,全力創建兒童友好城市。

  全面促進青年成長發展。推動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落地落實,努力構建具有源城特色的青年發展體系。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引領,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深化“青年大學習”行動。推動青年全面健康成長,夯實團組織基礎,加強少先隊建設,將青年工作、共青團工作和少先隊工作納入黨建督導考核、教育督導。創造更好環境,加強“青年之家”等青年服務陣地建設,做好青年權益維護和預防犯罪工作,加大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倡導現代文明新風,支持、引導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全面發展。

  加強退役軍人工作。提高優撫保障水平,增強退役軍人幸福感。樹牢尊崇褒揚導向,增強退役軍人榮譽感。切實維護合法權益,增強退役軍人安全感。持續落實崗位安置政策,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

  推動各項事業均衡發展。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雙擁”活動,鞏固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加強統一戰線、宗教、外事、地方志、檔案、保密、殯葬、供銷、水庫移民、社會組織等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僑聯、文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形成同心同向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第十三章  突出共建共治共享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源城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努力把源城建設成為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第一節  加強和創新現代社會治理

  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大力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和資源向社區下移,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創新現代社會治理方式模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促進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創新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整合基層網格管理和智慧平臺,實現“多網合一”。鼓勵社會組織和社會志愿參與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多元化解工作體系,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權威地位,健全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規范信訪工作秩序,加強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完善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引導社區村落居民自我管理。整合社會資源,深入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健全居住證制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健全公眾民主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常態化開展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用信息公示工作。推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落地落實,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在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先導,加強智能化建設,推動“楓橋經驗”向城鎮社區治理延伸,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的根基。

  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加強城鄉基層治理,推動工作重心下移、人財物下放,加快構建“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精細化服務、法治化保障”的基層治理新模式。深化基層行政體制改革,充實基層編制和人員配制,明確界定各層級政府的權力和責任,賦予與基層社會治理職能相匹配的權力和資源。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黨組織領導下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強化基層黨組織黨風廉政建設。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完善“一村(居)一警”機制,依法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從源頭上消除和減少風險隱患,依靠群眾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完善社區服務綜合體網絡,加強社區內部教育、醫療衛生、文體、養老等基礎設施配備,推動社區建設和環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平安建設相結合,打造富有吸引力、風格多樣的社區,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

專欄12 新時代“楓橋經驗”

新時代“楓橋經驗”主要內容是在開展社會治理中實行“五個堅持”,即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堅持共建共享。人民主體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價值,實現人民的利益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價值導向。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征。路徑創新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特質。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主要路徑。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舉”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手段。共建共享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格局。

第二節 大力推進平安法治源城建設

  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推進平安源城建設。強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完善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立常態化掃黑除惡機制,建設平安源城。從嚴從快打擊整治涉黑惡、盜搶騙、黃賭毒、涉槍爆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升金融領域、網絡領域等新業態違法犯罪的打擊破案能力,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重點行業常態化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治理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全面依法治區,著力建設更高水平法治源城。加快構建權責一致的司法運行新機制,持續提升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落實重大決策出臺前向區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實行清單化管理,堅決取消不必要的交叉重復執法事項,探索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機制,全面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建立健全基層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提升基層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進法律服務站覆蓋全區行政村。加強以民法典為重點的各類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八五”普法規劃貫徹落實,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區。強化執法隊伍法律意識,引導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風尚和社會秩序。

第三節  加快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快完善應急綜合指揮調度中心、應急救援隊伍實訓平臺和訓練基地,提升信息技術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加強對經濟、社會、網絡、生態、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做好不同情境下應急預案。重點構建應急能力體系、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預案,建設涵蓋防范化解安全風險、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體系等內容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修訂完善《源城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增加完善全區重大場館的災難臨時應急功能建設,適當儲備必要的防護物資。進一步提高應急救災聯防聯控能力,構建全區常態化應急物資儲備體系。補充完善源城區應急處置中心配置,健全區應急、三防、森林防火24小時應急管理制度。建立“區、鎮(街道)、村(居)”三級災情報告系統并統一發布災情,統籌應急力量建設和物資儲備并在救災時統一調度,組織災害救助體系建設,指導安全生產類、自然災害類應急救援,承擔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工作;指導火災、水旱災害、地質災害等防治;負責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和工礦商貿行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加快源城區“十四五”應急保障工程項目建設。

專欄13 源城區應急保障工程項目

1.源城區應急指揮中心。主要內容包含區應急指揮中心指揮大廳、應急指揮中心值班值守室、應急指揮中心多功能會議室、應急指揮中心聯合值守室4大指揮中心和領導決策室建設,融合通信系統建設和應急指揮機動通信系統建設等10多個子系統。

2.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倉庫。擬建設3層的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倉庫,倉庫具備智能化管理,儲備我區三防、森林防火、應急救援重要裝備物資,包括高科技防汛物資,用于水面防汛搶險沖鋒舟、橡皮艇、遙控智能救生艇、便攜打樁機、升降照明車、排水設備、無人機、智能應急救援裝備等。

3.應急保障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推進應急管理裝備現代化,裝備現代化應急處置與救援裝備,包括大范圍和負責災害環節下的搜索、定位、救援,復雜環境下破拆裝備工具、生命支撐裝備,有害物質洗消、吸附、分解設備等全災種應急救援裝備。

4.應急救援實訓中心工程。擬建設集應急救援實訓、應急技能培訓考核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建立4個教學體驗館:包括自然災害、消防安全、生產安全、應急救援等四個方面,融合聲、光、電效果,綜合運用實物展示、多媒體互動、視頻等形式和技術,直觀、全面的重現事故、災害發生的場景,提升專業隊伍培訓教育效果。占地面積20畝,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第四節  統籌發展和安全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推動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提高產業彈性和抗沖擊能力,打造具有更強創新力、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著力防范化解金融、債務領域風險,防止經濟領域風險向社會、民生等領域傳導。完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穩妥做好企業信用債違約、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等風險點整治。強化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嚴格執行政府債務限額管理要求,堅決防范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加強風險隱患評估、薄弱環節監管、監測預警等制度建設,從源頭上嚴防各類重大風險發生。

  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堅決貫徹落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障糧食安全。持續開展源頭治理,強化耕地質量保護。加大農業主推技術推廣力度,開展農業主推技術示范創建、良種良法示范創建,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持續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不斷鞏固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提高糧食儲備和倉儲管理科學化、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綠色儲糧、科技儲糧,不斷提高糧食倉儲管理智能化水平。進一步加強糧食儲備安全和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持續提高糧食行政監管水平和工作效能。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持續提升軍糧供應保障能力。加大糧食加工產業財政扶持力度,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十四章  實施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區長任組長,區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區直有關單位和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源城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區“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實施。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發展和改革局,負責做好日常各項協調工作,制定實施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工作方案,細化各項目標和措施,明確牽頭單位,確保規劃落到實處。“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密切配合,緊盯規劃發展重點和目標任務,統籌協調,有效地組織政府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推進重大發展任務的落實、重要改革措施的實施和“十四五”總體目標的實現。

第二節  完善規劃體系

  編制實施《河源市源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12項重點專項規劃和8項一般專項規劃(詳見附表2、3),形成系統完善的“十四五”規劃體系。明確“十四五”總體規劃的綱領性和指導性地位,統籌做好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等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的有效銜接,做到“多規合一”,確保各類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的戰略意圖和主要任務協同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形成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專項規劃為重點,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

表2 源城區“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

序號

規 劃 名 稱

牽頭單位

1

源城區文化旅游體育事業“十四五”規劃

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

源城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交通運輸局

3

源城區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

市生態環境局源城分局

4

源城區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教育局

5

源城區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區科學技術局

6

源城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7

源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8

源城區水利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農業農村局

9

源城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

區農業農村局

10

源城區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衛生健康局

11

源城區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區應急管理局

12

源城區市場監管現代化“十四五”規劃

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表3 源城區“十四五”一般專項規劃

序號

規 劃 名 稱

牽頭單位

1

源城區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2

源城區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區民政局

3

源城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十四五”規劃

區衛生健康局

4

源城區醫療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市醫療保障局源城分局

5

源城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21-2030年)

區農業農村局

6

源城區食品藥品安全“十四五”規劃

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7

源城區信息通信業“十四五”規劃

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8

源城區政務信息化“十四五”發展規劃

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9

源城區消防工作“十四五”規劃

區消防救援大隊

第三節  強化項目支撐

  堅持以規劃帶動項目建設,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舊城改造和民生改善等重點任務,深化前期論證,加強項目策劃,集中開發、儲備、實施一批事關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形成項目不斷生成、滾動發展、有序推進的長效機制。建立重大項目前、中、后監測評價機制,加強和改進重大項目的建設管理,提高重大項目的組織建設水平和經濟社會效益,為完成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節  強化要素保障

  加強資金、土地、能源及重要商品物資等要素對規劃實施的保障作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政府投資結構,優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務和城鄉一體化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和項目投入,集中財力保證政府投資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科學調控土地供應,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優先保證重點發展平臺開發、公共服務改善、重大基礎設施和高端產業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土地需求。注重需求側管理和供給保障能力建設,完善能源和重要商品物資管理。

第五節  強化監督考評

  強化任務落實。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制訂規劃年度實施方案,與年度計劃進行銜接協調,細化工作分工,明確工作責任,逐年逐項落實目標任務。將約束性指標和各項任務分解到年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加強評估考核。強化對規劃有關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建立分類指導、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作為部門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完善規劃年度考核和中期評估制度,檢查規劃落實情況,分析規劃實施效果,及時查找問題、解決問題。

附件:源城區“十四五”規劃綱要重大項目匯總表.doc


政務微信 手機版 無障礙版 智能機器人 返回頂部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將本頁內容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石台县| 景宁| 商河县| 资源县| 图木舒克市| 巴中市| 闵行区| 西乌珠穆沁旗| 苏尼特左旗| 沂源县| 弥勒县| 南雄市| 旺苍县| 高雄市| 桂东县| 绥化市| 临漳县| 临泉县| 白玉县| 佛坪县| 班戈县| 离岛区| 龙井市| 广饶县| 富蕴县| 泗水县| 乌拉特后旗| 新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泸州市| 拉萨市| 安溪县| 石台县| 光山县| 潍坊市| 景德镇市| 海晏县| 连云港市| 乌鲁木齐市| 工布江达县|